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的4个阶段,你项目属于哪段?
| 招商动态 |2016-11-15
一个旅游度假区第一个对象是当地的市民,严格地说,大众产品就不能是最好的地段,不能是最好的产品。然后是中程市场。最佳的是远程市场,远程市场就需要最好的地段、最好的产品。
简单地说,度假区就是以度假为主体的国土功能区。我把度假区的一些特点归纳如下:
起步阶段
1991年到1996年,这是起步的阶段,我们当时搞了12个,但是严格地说,成功的不多,所以原来的预想基本没有实现。为什么没有实现?两个原因:第一,在国际市场上我们这样的产品缺乏竞争力;第二,国内的市场需求还没有起来。但是这12个度假区,如果从自身发展来说都不错,什么原因?对应了城市化发展的浪潮。这12个度假区,现在要一个一个分析,自身发展都不错,但是很多不是度假区了,真正作为度假区现在还能够立起来的,就是一个亚龙湾,一个滇池,其他的作为度假区本身就立不起来。
起伏阶段
1997年到2001年,这个时候还是传统模式主导。
第一,与人为敌的开发模式。我们开发度假区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度假区。因为在度假区的规划方面,我们和清华大学、同济大学打了20多年的官司,经常一说做规划请他们做规划,然后规划一讨论或者一评审,我说这个规划不对,这是做了一个滨海小城镇,而不是一个度假区。然后我们就吵,吵来吵去,只要我们旅游部门谈意见,这个规划就不能通过,很不客气。说地方政府要求做一个滨海小城镇,那你们做你们的小城镇,和度假区没有关系,其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开发模式错了。我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,酒店,我们的规划是海岸、沙滩,然后一条大路,一个绿化带,绿化带后面才是建筑。要从酒店下海,换不换衣服?不换衣服也得走10分钟、一刻钟。换了衣服,到了滨海,滨海还得有冲凉的房子,还得有更衣室,实际上污染更厉害。现在的模式很简单,在酒店房间里换好游泳裤,一个电梯出来游泳池,游泳池外面就是海。所以很多无边界的游泳池,让你觉得这个游泳池和海连在一起,感觉非常好,这叫做以人为本。我们口口声声说保护,实际上不是保护的概念,以总体而言,按照一个小城镇的模式来建设一个度假区,这叫与人为敌的开发模式。
第二,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。这个模式好不好?看阶段,我的看法,在一个度假区开发的早期,应该是政府主导,中期是政企合一,后期市场主导,所以很难说某一个模式最好,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模式对应。早期如果没有政府主导,连拆迁的事都办不了,那这个度假区怎么搞?中间没有政企合一,招商引资就有困难,比如说投资商来了,说我们和政府没法谈,签约也没法签约,和政府只能签意向,真正签合同只能找公司签,出了事打官司都有个主体,能动不动和政府打官司吗?所以中期必然是政企合一,一个管委会,一个平台公司。到了后期,管委会服务功能为主,市场功能以公司为主体。可是我们经常是政企合一从头顶到尾,当然这里和度假区功能变化有关系。像青岛的石老人,一开始叫国家旅游度假区,后来加了一个高新科技区,后来把崂山区也弄进来了,三区合一,本质上就是一个行政区,所以现在到了青岛,国家旅游度假区这个词都没了。
第三,漫天撒网的市场模式。总觉得所有的客人都是我的客人,这就错了。一个度假区第一个对象是当地的市民,严格地说,大众产品就不能是最好的地段,不能是最好的产品。然后是中程市场。最佳的是远程市场,远程市场就需要最好的地段、最好的产品。我们现在漫天撒网,比如说一类是大众性的产品,谁都想对应,那是不可能的。
第四,功能变化的衍生模式。做着做着不灵了,城市化发展起来就变,变我不反对,我赞成,随着变化而变化,但是变到一定程度就别说度假区了,就换个名。要坚持叫度假区,就得以度假产品为主体,以度假功能为主体。
起飞阶段
2002年到2010年,这时候形成了多样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,投资多元化,民营企业投资成为主流;管理多元化,外管饭店的层次深化;市场多元化,对应需求多元化;产品多元化,成为市场亮点;发展多元化,资本运营成为关注重点。应该说这个格局已经形成了。
提质阶段
可以说这几年有一批高品质的度假产品已经产生了。比如说讲温泉度假、温泉产品,最好的就是广东的从化,一个项目投资60亿。要讲酒店的复合型产品就是红树林。清水湾是集中了资源,创造了精品。海棠湾是一个高端建设配套发展,所以现在世界上主要的酒店品牌,高端品牌都进去了。像秦岭,我就很奇怪,在宝鸡的眉县,200亿投资做了一个秦岭国际度假区,就是温泉集中,形成了规模运作,但是这个项目能不能做成功,我实在是怀疑,可是我去看的时候是风风火火的,那真是热火朝天。总体来说,因为我们现在的消费者都出过国了,尤其是追求度假的,有很丰富的度假经验了,对于品质的要求很高,所以下一步谁能做精品谁就有市场。
免责声明:
